(通訊員:劉暢 李玉悅)11月8日至10日,理學院舉行研究生學術年會系列學術報告。來自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等國内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聚焦學科前沿,共話科研之路。理學院黨委書記塗俊才、副院長沈婧芳教授、曹菲菲教授以及百餘名師生參與本次活動。活動由曹菲菲主持。
塗俊才代表理學院向參加本次活動的報告嘉賓以及師生學者表示歡迎,他表示,新時代賦予了當代青年尤其是研究生更多的責任與期待,在學術研究與科研創新中,同學們要弘揚科學精神,涵育人文情懷,為中華之複興而讀書,要遵守學術規範,牢守底線紅線,共同繁榮學術家園,要秉承知行合一,砥砺創新實踐,争做卓越理學人。他希望與會師生踴躍參與、細心聆聽,在深入交流、全面互動中有所思、有所悟、有所獲。沈婧芳在緻辭中指出,指出研究生學術年會旨在通過全方位、多視角、深層次的理論探讨與學術交流,拓展研究生學術視野,提升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研究生創新思維,營造濃郁學術氛圍。她表示,學術報告是幫助同學們更好開展學術研究的寶貴機會,希望同學們能夠在學科交叉、前沿探索中點燃學術興趣,喚醒學術樂趣,激發學術志趣。
在報告環節,8位專家學者共聚雲端,分别就各自研究領域,圍繞“快充儲能電池的電極界面調控”、“豐産金屬氫中間體的結構、性質與催化”、“有機分子電催化”、“電解液及電極界面建模”、“多組分金屬有機框架材料的合成及其選擇性催化應用”、“二維納米材料的結構調控”、“科研二十年-從學生到高校教師”和“電池熱安全機理研究”等主題,為理學師生帶來豐富精彩的主題報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季恒星教授在報告中,從“界面消除”、“界面重構”和“界面催化”三個方面,結合快充電池對高倍率電極材料的需求,探讨了在不損失能量密度、循環壽命等性能指标的同時如何提高電極反應速率的問題。清華大學劉強副教授介紹了如何利用钴氫中間體的動态配位、錳氫中間體的氫鍵協同、錳氫中間體的雙金屬協同三種調控方式,實現對豐産金屬钴氫和錳氫中間體活性及選擇性的精準調控。湖南大學鄒雨芹教授從“生物質平台分子電催化機理探索”、“催化劑幾何位置依賴性的識别”及“生物質平台分子電催化用高效催化劑的設計”等方面分享了有機分子電催化的機制探究與路徑調控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中科院長春應化所明軍研究員介紹了固體電解質界面膜、電解液添加劑以及基于Li+溶劑化結構構築分子界面模型等研究進展,指出金屬離子溶劑化結構對研究電解液配位化學以及理解電極穩定性的重要性。天津大學趙美廷教授圍繞金屬有機骨架(MOF)材料在吸附、分離、催化、傳感和能源等領域的應用,介紹了如何通過控制MOF材料的晶格、尺寸、形貌和維度來調控MOF的選擇性成核生長,進而制備具有特定取向的和結構的MOF材料。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楊乃亮研究員介紹了如何通過周環反應将氮原子引入到石墨炔的炔鍵中實現位點可控的摻雜,獲得新的氮形式(sp-N),為二維碳材料的可控摻雜、新型催化材料的開發提供了思路。中南大學鄒應萍教授在報告中通過回顧從研究生開始到高校教師階段二十年的研究經曆,鼓勵同學們堅持創新;同時介紹了圍繞稀土配合物、發光聚合物、近紅外成像材料以及有機光伏材料等光電材料開展的系列工作以及最新進展。清華大學何向明研究員在報告中聚焦近30年來圍繞锂離子電池及其關鍵材料開展的科學研究,分析了锂離子電池的電性能、一緻性、安全性及可靠性等關鍵性能,提出多學科協同創新以問題為導向開展科學研究是解決關鍵材料、關鍵設計、制造技術及關鍵測試評估技術問題的重要手段。
本次學術報告是理學院2022年研究生學術年會系列活動之一。理學院以學年為單位,充分利用線上線下科研育人空間,積極創設自由平等師生交流場域,多方聯動校内外優質學術資源,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開展學術報告,鼓勵和支持全院師生自主策劃舉辦學術晚茶、學術社區等活動,引導研究生在與專家學者、青年朋輩平等交流、深度對話中,激發學術志趣、提升創新能力、培養創新思維。
編輯:劉暢
審核:曹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