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下午,“用一篇論文建立一個學科,除了愛因斯坦還有他”的學術晚茶活動在學生綜合服務樓105室舉行。數學與統計學系鄒翠明副教授與同學們互動交流,共同走進足以和牛頓、愛因斯坦相提并論、用一篇論文建立一個學科的天才任務——克勞德·艾爾伍德·香農。
“他是誰?”鄒翠明一開始就抛出問題。“1937年,21歲的香農在MIT發表了被譽為有史以來最具水平之一的碩士論文,文中論述了如何使用二進制開關進行邏輯運算,為未來的電子計算機奠定了基礎。1948年,32 歲,香農發表了劃時代的論文——《通信的數學原理》。在此論文中,他提出了比特單位,證明了信息是可以被量化的,并闡述了如何在保證準确率的前提下用數字編碼對信息進行壓縮和傳輸,奠定了現代信息論的基礎。”鄒翠明介紹到,在數學工作中,香農可以直接抓住問題的核心并把細節放在後面考慮,雖然我們大多數人都不是天才,而且也都沒有像香農那樣的天才直覺,我們經常會因為注重細節而忽視直覺,錯過創意迸發的瞬間,但是即便直覺不足以引導我們開發出像信息論這樣的新課題,也能幫助我們去拓展研究邊界與學術視野。
交流環節,師生讨論熱烈。“在研究生階段沒有問題需要與導師溝通交流嗎?”“如何分配科研和期末考試複習的時間?”鄒翠明解答到,“這個可以參考我個人帶的學生的例子,這個學生經常找我聊天,不管有沒有事,就是能感覺到這個學生是在找話題拉近與我之間的關系,其實你們與老師多溝通交流并無壞處,不管在學習,還是科研等方面,老師都會給你們建議和幫助的。其實研究生與本科還是有一點不一樣的,在研究生階段,我們沒有必要太注重期末考試的分數高低,一般來說都是能過的,那麼自己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去學習一些更加有意義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