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劉婷 圖片:白豪宇)11月17日下午四點,窗外陽光正好。在這閑适時光,各專業老師齊聚逸夫樓B221,品下午茶,話教學之道。
陳璐老師:傳、幫、帶
陳璐老師通過“傳,幫,帶”三個字講述了她在教學過程中的收獲。她談到初次教學時跟着王運老師備課的經曆,從中學到不少教學的經驗,那些體驗也讓她感受到課程教學的傳承。多年的教學生活中,陳璐老師表示得到頗多來自于同行們的幫助,學校的支持;在備賽過程中還參加學院準備的培訓,得到課程組的教學“接力”,感受到來自一個溫馨的大家庭的溫暖,陪伴者我成長。陳璐老師對其他老師,對學院,對學校有着說不盡的感激之情。
“參賽過程更帶動我不斷提升自身能力,培養精益求精的教學精神。對于自己不懂的東西會花更多時間去學習去鑽研;聽很多優秀老師的課程和講座,學習他們的優點長處;養成寫課堂反思的習慣,讓自己下次授課時思路更清晰,方法更明确。”對于“帶”這個字,陳璐老師這樣解釋道。
程其娈老師:創新、傳承
“創新”與“傳承”,是程其娈老師從教學過程中提煉出的兩個關鍵詞。她先是表達自己對傳承的理解:“傳承實際上是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們向新教師傳授經驗,提供幫助,确保我們這些新教師,從沒有上過講台到能上講台,然後從站上講台到後面有所成就。”
創新作為理學院的優良傳統,也令程其娈老師感觸頗深。“學院的老師們從來都是毫無保留地分享自己的教學方法上的創新點,共同交流,互相進步。我們會互相借鑒好的想法,然後對一門課程不斷進行改革。比如工程光學這門課程,在理論課上我會結合軟件實操,要求學生們課下用雨課堂提交上課解題思路。這樣既可以了解學生們上課效率,又能讓他們學會軟件操作,利于後續應用。工程光學的實驗報告形式也在不斷改進。原本是電子版報告,然後有老師提出學生可能會有直接複制其他人報告的情況,于是就改成了紙質版。”
在教學的過程中,學院的老師們結合新思路,不斷創新開拓教學方式,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程其娈老師表示自己也會繼續思考教學中的問題,将滿腔熱情投入到教學中!
梁建功老師:将其他學科知識融入化學教學
梁建功老師也分享切身教學體會。他談到把中國傳統文化,生命科學知識引入到無機分析化學中。在學膠體的過程中,他會向學生們分享“入木三分”的故事,深入剖析墨汁滲入木頭的原理;解釋流失細胞體與膠體的聯系。他在講述沉澱平衡這一知識點時,還穿插滴水穿石的故事,既分析其中的化學反應——碳酸鈣溶解,同時又拓展溶洞形成的知識。還通過分享一個積小惡釀大禍的故事,告誡學生們要養成務實求真的學術風氣。
思想的碰撞,經驗的交流,讓現場氛圍活躍起來。其他老師也紛紛發表自己的想法。曹敏惠老師道出這場教學交流研讨會意義重大。在這麼一個美好的下午,老師們面對面探讨自己的想法,會有很多新的體會和收獲。敬佩、感謝和學習是沈婧芳老師的六字感受。王運老師感慨青年老師們在教學比賽中的不容易,既要以強大心理素質面對各方意見,又要不斷改革創新,付出巨大的努力。但也表示其他老師和學院會支持參賽老師,所以鼓勵老師們積極參與教學比賽。“報名參加比賽可以學到很多東西,也是一個新的體驗。”李燕老師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一個多小時的交流結束,老師們載興離開。這樣一個線下面對面的交流研讨活動,不僅是老師們自由暢意地表達想法,分享教學經驗的一個機會,也是拉進老師們感情,放松心情的好時光。




編輯:張濤 審核:曹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