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柳曉珊)近日,我院輔導員讀書分享暨教育教學團隊交流會在化學樓A108舉行。黨委副書記祝鑫、副院長曹敏惠、學院輔導員及教務秘書團隊一起進行了讀書分享。老師們分享着閱讀之樂,對于書中觀點的獨到闡釋引發熱烈的讨論,營造出“地爐茶鼎烹活火,四壁圖書中有我”的和諧氛圍,将寒冷驅散。
讀書會現場,柳曉珊分享了蔣勳所著的《品位四講》,作者從衣食住行的四個方面細細品味藏在生活細節中的美。書中講到莊子以“庖丁解牛”品味美,他在庖丁血淋淋肢解牛骨的畫面中發現遊刃有餘的美。四個章節雖然簡短,話語通俗,卻總能在讀完後有種被點撥,恍然大悟之感。随後,柳曉珊分享了蔣勳的三個閱讀建議:一,“緻廣大而盡精微”,要先“博覽群書”,再求精微的細讀。二,“文學不見得隻是文學”,根據他的閱讀經驗,即使是醫藥書籍《本草綱目》,也有打動人心的優美詞句,值得一讀。三,“無所不在的閱讀,才是真正的閱讀”。
“人的行為總是一再重複。因此卓越不是一時的行為,而是習慣。”由亞裡士多德的話引入,石玉分享了可以幫助大家樹立良好習慣的書籍《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本書教會讀者要重新探索自我再由内而外的造就自己,并提出了七個提升自我效能的習慣,如:優先處理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這樣可以避免自己總是在處理各種危機,被緊迫的事務弄得團團轉。
劉暢分享了一部飽含家國情懷的經典力作,來自費孝通的《鄉土中國》。書中費孝通基于大量紮實的社會調查,以簡潔平實的語言勾畫出中國基層社會的基本面貌和主要特征,探尋了家國鄉土深處的文化根脈。劉暢說:“閱讀《鄉土中國》能讓我們對生于斯長于斯的這片熱土有更深厚的感知,對自己肩頭的責任有更深刻的體悟,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财富,是每一位中華兒女自覺的使命擔當。”
程思源分享了哲學啟蒙書籍《蘇菲的世界》,他提到第一次閱讀本書是在大學時期,書的行文語言充滿童趣,但内容卻需要細細品味。14歲少女蘇菲收到神秘信件和古怪明信片,開始經曆一系列離奇事件。在導師艾伯特的引導下,她學習哲學并思考大師們的問題。整個故事充滿哲學趣味,以開放式結局告終。而書外程思源對于哲學的思考遠不止于此,他根據柏拉圖的理想國聯想到校園中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對這一場域的塑造也是教育者美的投射。
畢嬌嬌分享了《在峽江的轉彎處: 陳行甲人生筆記》一書,陳行甲從童年歲月寫起,回顧了自己在巴東任縣委書記期間的工作和生活;講述了他轉場公益幾年來的經曆和感受,中間所經曆的困難與他的堅守,他寫“人間最冷的不是冰寒,而是麻木。你不是太陽,但你可以發出比太陽更溫暖的光!”
聽完輔導員老師們的分享,祝鑫肯定了大家選擇閱讀經典和富有哲思的書籍,同時,她推薦大家從史學書籍中汲取營養,以《萬曆十五年》、《毛澤東年譜》和《鄧小平時代》作為入門讀物,在閱讀中培養自己的史學觀,開拓視野。曹敏惠鼓勵年輕人多讀書,并号召大家多進行分享交流,在分享中有所收獲,有所成長。
據悉,“林中路”輔導員讀書會已連續五個學期舉辦,旨在以書籍啟發育人思維,形成“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的讀書收獲,注重工作的實效性和針對性,真正 “身處一線,做在一線”,一點一滴一心一意做好育人工作。
(編輯:周源傑 審核:祝鑫)